大足石刻:石窟艺术巅峰之作 专题内容-专题栏目 李明伟 2219176

大足石刻:石窟艺术巅峰之作

2016-09-05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QQ截图20160905143929.png

  大足石刻是大足区境内所有石窟造像的总称,迄今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达75处,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它始建于初唐,历经晚唐、五代,至两宋达到鼎盛,是一处规模宏大的石窟造像群,它与敦煌、云冈、龙门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以“天才的艺术杰作,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佛、道、儒造像能真实地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哲学思想和风土人情;造型艺术和宗教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等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三项标准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全世界8个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石窟类遗产中,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它既是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也是世界石窟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更是重庆市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产品。

  大足石刻,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窟最具特色:

  北山石窟,位于大足区城北1.5公里的北山之巅,开凿于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绍兴末年(892—1162年),依岩而建,长达里许,形若新月,龛窟密如蜂房,分为南、北两段,共编290号,以其雕刻细腻、精美典雅著称于世。晚唐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五代造像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纹饰渐趋繁丽,具有唐至宋的过渡风格。宋代造像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极富装饰之美。其中,观音造像众多,极富特色。

DSC_0317_副本.jpg

  宝顶山石窟,位于大足区城东北12公里处,由一代名僧赵智凤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1174—1252年),清苦70余年主持开凿而成。造像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教义体系完备。文字通俗,言简意赅。注重阐述哲理,涵盖社会思想博大,把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国儒家的伦理、理学的心性及道教的学说融为一体,博采兼收,具有极大的社会鉴戒作用,显示了中国宋代佛学思想的特征。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至此已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造像以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福乐,威之以祸苦为创作原则,并能融科学原理于艺术造型之中,是石窟艺术的集大成之作。

  南山石窟,位于大足区城南1公里的南山之峰,开凿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共编15号,以南山石窟为代表的大足宋代道教造像,是中国这一时期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备的道教造像群。

DSC_3209_副本.jpg

  石门山石窟和石篆山石窟,石门山石窟位于大足区城东19公里处,开凿于北宋绍圣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094—1151年),共编16号,为释、道合一造像造像区。石篆山石窟,位于大足区城西南20公里处,开凿于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1082—1096年),共编10号,系典型的儒、释、道三教合一造像区。以石门山石窟为代表的释、道合一造像和以石篆山石窟为代表的儒、释、道三教合一造像,在中国石窟造像艺术中极为罕见。尤其是石篆山石窟中以孔子为主尊的儒家造像,更可谓凤毛麟角。

责任编辑: 李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