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纪实 旅游-通化站 李丹 2173517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通化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纪实 旅游-通化站 李丹 217351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通化站 > 旅游

通化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纪实

2016-07-28 11:17 | 来源: 通化县新闻网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五位一体”新画卷,“中国梦”承载着13亿中华儿女民族复兴的新期盼。“中国梦不只是一个富裕梦,还是人民对幸福和有尊严生活的期许”。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上,省委书记王儒林掷地有声地提出:“大力推进生态吉林建设,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为人民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多年来,通化县一直没有停止追逐绿色发展的探索,作为吉林省唯一的国家级生态县创建试点县,在“生态梦”圆梦征程上,踏出一串坚实有力的绿色足迹。

得天时、占地利,享政通、悦人和,“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奋力托起全县人民的“生态梦”,才能真正融入“中国梦”。

“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城乡环境是通化县最大的比较优势、最核心的竞争优势,也是通化县发展之根、生存之本。必须立足生态涵养,发展生态经济,突出生态、绿色、循环的发展模式,实现生态与经济融合式发展,推动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区域的核心竞争力。”通化县委书记李永杰在谈到生态文明建设时强调。

山清水秀、美丽富饶的良好生态,是大自然赋予25万人民最好的礼物。通化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处长白山南麓、浑江中游,是辽吉生态长廊重要节点区,是长白山生态涵养的核心区,也是保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化县境内多山,山地面积占81%,有龙岗、老岭两条主干山脉,属长白山西南余支。山上生林,森林覆盖率达80.5%,活立木总蓄积量2140.8万立方米,盛产人参、林蛙、贝母、细辛、五味子、松子、山野菜、食用菌等名贵中药材和绿色食品,已发现道地中药材500余种。山内藏矿,现已发现矿藏40余种,探明储量的28种,铁、镍矿储量居全省前列,长白山麦饭石、水泥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玻璃用白云岩等矿藏远景储量可观,松花石砚全国闻名。山下水淌,水利资源丰富,有626条大小河流流经县域,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13.4亿立方米,水能总蕴藏量11万千瓦时。通化县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均达到功能区标准,多项人居指标居于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搞好生态传承,打造美好家园,一直是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执着追求。进入新世纪,通化县以“以生态文明、山水园林、宜居宜游、休闲度假”的新型节点城市为定位,坚持山水交融的建城理念,把文化元素、历史积淀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过连续十二年不停顿地建设,累计投资20多亿元,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化县已将生态宜居、绿色低碳、和谐幸福融入了县域发展的“底色”,先后荣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林改典型县、全国平安畅通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剪纸)之乡、全国农民体育建设工程先进县、全国健康健美长寿工作先进县、全国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县、全国婚姻登记工作先进县、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国家节能改造示范县、国家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县、吉林省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成功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城市联盟,成为吉林省第一个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县份。通化县获得的这些城市名片,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和考核。

奋斗永无终点,斗罢艰险再出发。2011年,通化县召开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争做全国模范县,进一步凝聚继往开来、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共识,到2016年,通化县要建成国家级生态县、国家健康城市、国家绿色经济示范区,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2012年,县人大常委会通过批准实施《吉林省通化县生态县建设规划》。从城市到乡村,从卫生到文化,从环境保护到绿色产业发展,越来越深的融合,越来越多的互动,全县25万人民的“生态梦”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近距离地展现在面前。通化县清醒地认识到,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国家宏图已定,吉林经略已张,通化县万事俱备,应该扬鞭快马,在已然定局的战略目标面前,扩展视线、抢抓机遇、率先发展,走出一条生态的、美丽的、特色的、和谐的县域发展之路。2013年,在全县加快推进生态县创建工作会议上,李永杰书记指出:“现在,都讲中国梦,中国梦是一个大的概念,是由一个一个具体的梦组成的,我认为我们现在要有一个生态梦,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13亿人民的中国梦。”梦想,一旦成为人民群众的思想共识和具体行动,就将决定和引领一个县域发展的方向。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实现25万人民的“生态梦”,让生态文明的梦想照进现实,任重而道远,梦想就镌刻在科学发展的足迹上。

邓小平同志说过:“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只有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为具体的行动、实际的效果、人民的利益,我们的工作才算做到了位、做到了家。”在追逐绿色发展“生态梦”的征途上,通化县坚持环境、文化、产业多向发力,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党委政府和城乡群众亲密互动,全力推进产业结构、发展空间、城乡建设、城乡管理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奏出最美的旋律。

环境连片整治激荡千百年农村生活方式,生态文明的梦想照进通化县广袤农村。2012年,通化县被确定为吉林省第三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整体推进县,全国第一个整体推进县以及全省唯一的国家级生态县创建试点县。这是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与信任。带着创建吉林省生态第一县的重任和25万人民的期待出发,县委书记、县长带领乡镇和部门负责人到辽宁抚顺、湖南攸县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经验,结合实际,科学制定了相关机制体制和具体推进措施,确定了分批推进、引领示范的工作模式。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责任化”的原则,用最优的人力、最大的财力、最佳的物力,高效率、快节奏地实施了首批90个村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示范工程,打造了一批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生活舒适的生态型新农村。经过一年的强力推进,累计投资10123万元,设置水源地保护围栏27060米,设立警示标志牌227个,建设饮用水井房189处,建设人工湿地12万平方米,设垃圾箱2004个、垃圾池597个、垃圾分类间91个,配备垃圾收集车194台、垃圾运输车90台、铲车90台,建堆肥场6.5万平方米。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5%。大安镇、光华镇、兴林镇、东来乡、大泉源乡以及四棚村、腰岭村、曲柳川村等8个村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乡(镇)村验收,有9个乡镇和28个村的创建规划通过了省厅专家的论证,并组织实施。农村环境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农业污染源问题得到了根本上解决。同时,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工作,召开了深入推进全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暨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现场会,推广了二密镇西岔村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的先进经验,实现了环境卫生整治向深层次的管理发展,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增强。2012年7月份,国家环保部周建副部长在督查通化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时这样评价:“通化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推进快速,全面铺开,效果明显,充分做到了领导、组织、技术、监督、资金‘五个到位’,是一项名副其实的民心工程”。通过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通化县率先为全省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开辟了新途径,打造了属于吉林省的生态环境建设样板。

城乡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共建美丽通化县,全县人民的“生态梦”逐渐清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实施了茂山公园、南山公园、沿河景观带、绿化美化亮化、污水处理、大型数控音乐喷泉等一系列重点工程,精心打造了一批地标性景观,统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和环境建设,构建起多结构、多层次、一体化的生态绿化格局,打造了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气更清、更便捷的生活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安居乐业的生存空间。大力推进绿色住宅建设,实现绿色家居。严格落实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并于2009年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暖房子”建设工程,承办了全国北方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现场会和全省“暖房子工程”现场会。如今,一个街道纵横、高楼林立、园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山清水秀园林县城已经初具规模,城市建设在巩固中不断实现新提升、新变化,正在阔步向着长白山生态宜居城和中国生态养生城的目标迈进。农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2008年以来,通化县以环境建设为突破口,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要求,累计投资7亿多元,在全县160个村实施了“六化、六个一”标准化改造,成功打造标兵村37个、先进村73个,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快大茂镇、大安镇被评为国家级卫生(乡)镇,东来乡等5个乡镇被评为省级卫生(乡)镇,金斗乡等3个乡(镇)被评为市级卫生乡(镇),赶马河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34个村被评为省市级卫生村,31个村被评为市级新农村建设标兵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一项项民生工程,也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含义。2009年以来,实施了净水工程,建设净水厂1座,取水厂1座,改造供水管网36.63公里,日处理能力3万吨。加上通快引水工程,县城具有了双水源,不仅能够全面满足和保证城区现有人口用水需求,同时也将保障今后20年通化县城市扩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10年以来,实施蝲蛄河流域生态恢复和污染治理工程,对流域内环境进行了生态恢复。蝲蛄河流域内新增封山育林10134亩,削减天然林采伐指标3000立方米;退耕还湿1000亩,清理林粮间作3190亩。完成蝲蛄河流域生态恢复主体工程,县城居民饮用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同时,投资6000万元解决12.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促进城乡经济低碳转型,产业新定位带来发展新气象。只有把生态环境作为最稀缺的发展要素,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才能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瓶颈。这是通化县拓展发展空间,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近年来,通化县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促进经济转型,争取未来发展空间和权益,挖掘和储备发展潜力的有效手段,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以构建“一强两大两优”产业格局为核心,倾力打造打造医药高科技产业基地、冶金原料基地、现代物流集聚基地、生态产业基地和绿色食品特色县、林业产业特色县,全面提升生态经济发展层次。始终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鼓励、支持医药和健康保健品、矿产、食品产、化工建材等优势产业向低能耗、高科技、集约化转型发展。抓住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围绕全省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培育电子信息、节能环保、高性能材料等新兴产业。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和循环经济建设步伐,通过完善污水管网、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开展补链招商培育优势产业链等,努力实现能量集成、物质集成和信息集成。通化东宝生物科技园区、长白山医药物流园区、英额布健康产业园区、富江钾长石产业园区、通化石墨产业园区、通化木材加工贸易园区、通化县人参产品精深加工园区等“七大园区建设”快速推进。

总投资6.1亿元的东宝生物科技园建设项目,明年投入运营;总投资4.2亿元的东宝药业人胰岛素注射剂三期工程将于今年竣工投产。这两个项目建成达产后,年可生产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及类似物制剂1.5亿支,重组人血蛋白注射剂120万瓶,野山参培植根30吨,实现产值100亿元,利税25亿元。这是通化县产业转型升级和低能耗、高科技、集约化转型发展的代表,将对通化县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2012年10月,随着长白山医药物流中心一期工程竣工,项目被国家商业联合会批准为“中国中医药产业展览交易基地”,承办了规模空前的首届中国中医药产业博览会。长白山医药物流园区建设项目于2008年开工建设,是通化县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一个重点突破项目,项目总投资3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9.2亿元。主要建设六大中心:长白山医药物流中心、长白山医药交易中心、长白山医药中小企业孵化中心(新特药研发中试基地)、长白山医药电子商务信息中心、长白山医药药品加工检测包装中心、长白山医药产业配套服务中心。项目全部建成运营以后,将会带动相关就业人员10000人,带动通化及周边地区中药材种植面积100万亩以上,实现医药配送额30亿元以上。

英额布健康产业园区,总投资73亿元,完成投资3亿元,今年计划投资6亿元,编制完成《头棚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两弹一星”论坛工程,总投资80亿元,今年计划投资3亿元。目前已完成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正在进行总体规划和可研编制。

文化为魂打造生态文明核心内涵,让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每个人的心田。一个县域的文明最终需要由每一位成员承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双向方法以及科学理念和行政规划的双重引导,进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态意识。多年来,通化县始终致力于将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打造成城乡文明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生态文明理念的引领作用。滚动实施了“感恩教育”、“做文明市民,告别不文明行为”、“爱家乡、讲文明、树新风”等一系列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各种载体,开展生态建设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进农村、进企业等活动,同时大力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绿色家庭等系列创建活动,将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全县每一个角落,融入群众生产、生活和消费领域,促进生态文明全民意识的蓬勃发展和生态伦理道德观的逐步建立。2006年,通化县开始实行城区内“人走斑马线,车让人先行”实践活动,倡导文明出行、维护文明秩序。2008年以来,开展了“感恩教育”活动,设立了“通化县企业家节”、“通化县感恩节”,培育培育了以和谐与发展为主题的“通化县文化”,为创建国家级生态县打造了良好的思想理念基础。变化见证了逐梦的努力,也昭示着对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向往。

民之所思,众之所望,当是政令之所意为。千方百计留下碧水青山,矢志不渝构筑生态未来,让生态自然造福子孙后代,功成不必在我。

“不谋长远者,不足谋一时,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发展了,还要为子孙后代的发展打好基础、留下资源”“我们不能贪一时之功,图一时之名,要甘做铺垫工作,甘抓未成之事,功成不必在我”“让森林走进城市,让绿色遍布乡村,让江河扮靓山川,让通化县大地一步一景、处处如画,努力建设山更绿、水更净、天更蓝、空气更清新、人民更幸福的美丽通化县,这是我们持续努力的目标。”这些就是通化县委、县政府最朴实的执政理念。

前瞻和忧患,思考和探索,通化县从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上为今后的发力前行作出了战略目标上的定位:生态县域、美丽乡村、特色产业、和谐民生。按照《吉林省通化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勾勒出的蓝图,到2013年通化县通过省级生态县考核验收,到2015年全县80%的乡镇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考核标准,将成为吉林省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县。届时,产业结构将更趋合理,产业体系向资源利用效率高、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高效持续生态经济加速转型,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循环型经济体系初步建立;县域重点污染源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下降。

让我们把目光投射到202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好画卷的映衬下,通化县将迎来一个崭新的生态文明新时代。

——绿色经济崛起。到2020年,GDP将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确保400亿元、力争500亿元。到那时,通化县绿色经济发展处于全国县域领先水平。

——幸福指数高企。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管理机制更加健全,各类社会矛盾有效化解;依法行政能力明显提升,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和谐理念深入人心,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速构建。到那时,通化县人将生活得更惬意、更幸福。

——城乡环境宜人。建成国家级生态县、国家健康城市、国家绿色经济示范区,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人民群众对生态和人居环境满意度持续提高;县城和小城镇建设特色鲜明、品位高雅、适宜人居。到那时,通化县人时刻都在享受着蓝天、碧水、绿地,拥有更加优美的生态家园。

——生态文化普及。更加广泛地开展生态文化教育,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更好地履行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道德义务与责任。生态文化也将体现在城乡建设中,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推广绿色建筑。到那时,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将成为社会风尚。

这是一个写满希冀的春天,这是一个梦想起航的春天!我们坚信,这个承载着25万通化县人民幸福未来的“生态梦”,正照进现实,绚烂铺洒。

刘  辉 于言新 孙晓亮

编辑: 李丹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